高一语文新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一学期匆匆而过。2016年九月份,我还是一个社会新鲜人,怀着对教学的敬畏和走上职业道路的新鲜感踏入教学的大门。我执教的是高一年级的语文。在这一学期,我的学生给了我非常美好的职业和情感体验。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从工作到生活,甚至在言行举止、行为处事上,都收获颇丰。为了下一学年更好的展开工作,现对我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爱岗敬业德育为先
我是第一次真正独立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虽然不担任班主任职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学生的教导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都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其中,家庭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依据。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会在课堂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也会抽空与个别学生进行谈话,以期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心理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遵章守纪团结合作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能遵守学校各类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和教学培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与同事融洽相处,精诚合作。
三、积极探索去伪存真
本学期学校要求使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也力争将这两点切实落实。
首先是导学案的应用。在12月的时候,我观摩了初中语文课堂“师徒结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导学案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但在高中,由于种种原因,“师徒结对”并不切实可行。因此,我将导学案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预习、复习的手段来进行应用。高一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意识都很差,原因大多是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导学案对他们而言是具有强制性质的“作业”。就我的观察来看,我认为,学生是需要这种强制手段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1.语文学科具有特殊的学科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导学案的应用无疑割裂了语文的美感,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2.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师生的“生成性”,这是由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故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误导”,或者打乱一些问题顺序,以此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更使学生增强对问题的理解。但如果早早应用了导学案,学生会不会因为提前知道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而对学习失去探究兴趣呢?
我一直在尝试寻找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就现阶段而言,将它作为作业是有一定成效的。至少在基础积累和课后巩固方面,学生是有收获的。
其次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小组合作是目前国际上倡导的学习、工作的有效模式。但小组合作探究的前提是合作意识,更深层的意味是互相尊重和责任明确。高中阶段的学生是有合作探究的兴趣的,这比老师的“填鸭式”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倾听、谈论、表达的欲望。就我的学生而言,小组合作探究是以8人为一组的。在这八个小组成员里,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如:收集者、发言人、记录员、分析员等,包括小组长在内,8个人的分工定期轮换,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说话。但由于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倾听的耐心也有欠缺,所以效果并不十分如意,而且由于三四班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不同。
四、刻苦钻研虚心求教
“青蓝工程”是学校给我们这些“新兵”的“特殊福利”,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师父。他的教学经验丰富,课堂生动活跃,知识与情感体验也非常深厚渊博。在他的帮助下,我解决了很多知识性的、经验性的困惑。甚至在很多时候,是他主动来教导我,分享他的教学经验和人生体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很惭愧。也是他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体验是一回事,如何让学生简单明了地学懂则是另一种智慧。在他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人生第一次公开课,虽然很紧张,但评价还不错,我会继续努力的。
回想这段时光,仿佛真的看到自己一步一个的脚印。我很庆幸,自己走的很坚实,但也很心虚,自己还有这么多不足。下个学年,我会继续充实自己,尽快成长,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