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党员进社区民情日记

时间:2024-04-11 14:01:45
党员进社区民情日记[本文共4847字]

给留守孩子多点爱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向前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出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留守儿童一族日益庞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作为贫困县的现状,更是如此??

2014年11月13日 晴 星期三

为了给本次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以班级为单位,了解我班现有16名留守孩子,从在校表现来看,这些留守孩子生活自理方面的表现令师生称赞,但“留守孩子”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

不思进取,人生理想普遍不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关爱,性格内向、自卑;儿童自律能力差,纪律散漫,上网吧;作为独生子女,是祖辈的掌上明珠,可呼风唤雨??

面对如此的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怎么办?

2014年11月29日 晴 星期五

要获取更具体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必须和这些留守孩子谈谈心,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掌握必要信息,为我的下一步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

今晚我利用晚自习第三节时间,同这些孩子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了解到王婷同学的父母、哥哥在深圳打工,哥哥同妈妈在一起打工,父亲却在另外的厂里做事,家里只有七十多岁的爷爷无人照料。父母、哥哥很少回家,只是偶尔打个电话。但年迈的爷爷经常生病,王婷同学不得不经常请假回家照顾爷爷。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王婷同学自尊心较强,也很自卑,还有一定的攀比心。在校总体表现还可以,就是在上课时经常走神,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也不明确。我经常鼓励她要好好学习,和同学们多比比成绩,或者跟老师谈谈心里的想法,想爸爸妈妈就打电话,通过交谈,她也

开始重拾学习的自信,在专业的背诵中有较大的进步。

夜深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对这样的孩子,作为教师,的确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我常常思考:“留守孩子”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填补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心灵的关爱。

2014年12月18日 晴 星期三

为了掌握更多的信息,了解“留守孩子”监护人的意见和建议,我常常利用空余时间,给留守孩子的父母进行多次电话家访。针对“留守孩子”问题,家长们多数也感觉很无奈,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抛老弃幼。家长们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希望学校全权照顾孩子的学习及做人的道理。他们认为自己是个打工者,既没有教育的时间和距离,也缺乏教育的能力,所以对学校是寄予了一切。他们心里认为,终年没能陪伴孩子,总觉心里有愧,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能满足孩子的,就一定满足,尤其是金钱的满足。有家长透露,每个月给孩子的费用达1400元。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使部分“留守学生”形成了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养成从小花钱如流水,造成坏习惯。加上孩子自律能力差,监护人管不上,这样就造成留守孩子纪律散漫,不听老师的话,说谎,上网吧,做些违法乱纪的事。尤其是高中女生,心里感觉孤独,无处倾诉,渐渐走向了“早恋”的道路。

听着一个个家长的深情嘱托,我心情沉重。作为家庭,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压力,作为学校,我们如何帮助他们,让他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又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又没有后顾之忧。

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关爱学生。老师,只有用爱的行为和举止,才会叩响留守孩子心灵深处的琴弦,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会使留守孩子懂得和接受老师的教诲,只有让爱扎根于育人土壤,教育才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为家长们解除后顾之忧。

第二篇:党员干部民情日记

党员干部“进农家、下基层”民情日记

2014年5月21日星期六小雨 早上8点,我带领机关11名同志,从县城出发,前往盐井镇长沟村的“万名党员进农家,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联系点。此行目的,主要是了解农民兄弟的所思、所忧、所盼。

经过几小时崎岖山路的颠簸,我们抵达了长沟村。在村总支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上,梁龙翠支书介绍了长沟村目前的基本情况。听了他们的情况介绍,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到格外高兴。我对村总支两委班子同志说,这次县委在全县开展的“万名党员进农家,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意义重大,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在村委会听完情况介绍后,虽然天空依旧下着小雨,但我还是决定去走访几户农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也送去党和政府以及全局干部职工的温暖和关怀。

首先到了梯子村民小组农户杨美彬家。杨美彬房屋等家居设施简陋。杨美彬不在家,我问他的妻子目前家里情况怎么样,她 1

告诉我,家里主要靠丈夫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今年由于天旱包谷秧都长得不好,可能今年要减产了,等下雨了多栽些红苕代替包谷喂猪才是办法。她还满怀激情地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国家有救济的时候,对我家都很关照。我跟她讲,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村养老保险也快启动了,到时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钱都不用交就可以直接领取养老补贴了,在一问一答的了解后,他表示将来等这项工作开始了,他一定及时来参保。

从杨美彬家出来,我们又先后来到吴明贵、吴明芳、毛定贵、蒋运发等群众家中进行走访慰问。

返回的途中,我不断地思考:当地基础条件差,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民就业、养老等现实问题,相关制度还要逐步完善。我坚信: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创先争优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村面貌会越来越好,广大农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第三篇:走访慰问党员干部民情日记

走访慰问党员干部民情日记

水务局党委书记张克忠

2014年7月1日星期日晴

早上8点,我带领几名同志,从县城出发,前往“联村联户”联系点大马营乡城南村。此行目的,主要是走访慰问党员干部,了解农民兄弟的所思、所忧、所盼。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大马营乡城南村。在村党支部“庆祝建党91周年”的座谈会上,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别介绍了基本情况,并和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到格外高兴。对参会的党员干部说,这次县委在全县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意义重大,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你们致富的参谋和助手。

在座谈会上,与基层党员干部敞开心扉的交谈,面对面的沟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及时的掌握了群众所思所盼,所求所急,同时征求了帮扶建的双孢菇大棚、葡萄大棚意见建议,党员干部表示积极参与建设、管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共同致富奔小康。

在村委座谈会后,我决定去看看那些贫困农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送去党和政府以及全局干部职工的温暖和关怀。我跟村委会的两名干部步行前往石文荣家中,在交 1

谈中不一会就到了农户石文荣家。石文荣的房子是前几年前新盖的,虽说是砖木结构,但还没有吊顶,家里设施简陋,我问石文荣的母亲家里情况怎么样,她告诉我,石文荣今年已50岁了,连个家都没成,患有肺气肿、气管淡,长期服药。家里收入来源主要靠3亩多地,平时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再加上我七十多岁的老母……。她还告诉我,党的政策好,村上都给办了低保,对我家很照顾,听村上的干部说你们帮助建大棚,让我们这些老弱病残者在家门前挣钱,共产党好啊!面对眼前这位朴实、善良而又坚强的农村老奶奶,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面对病魔折磨的儿子,她始终不离不弃,既要照顾儿子,又要操持家务,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承受了多少艰难和痛苦啊!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勤劳和善良。在离开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要继续关注石文荣一家,定期回访,帮助他家解决实际问题,让她看到希望。

第四篇:民情日记 民情调研

民情 日 记

水竹中心校余正燕

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刘顺香是初二年级学生水竹乡双旋村,一个文静而漂亮的姑娘。正是由于她的文静,以至于她在上课时也极少发言,有时就呆呆地做着,不知在想些什么。本学期来每次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能及时完成。而且,最近书写越来越慢,成绩也越来越差。针对这个情况,我和班主任决定对她进行一次家访,希望能够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帮助取得进步。

二、处理和解决

还没去家访,刚跟刘顺香说了一下,没想到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看来,她也知道自己自从他爸爸去世后,她学习中的现况,摸清她心里的想法,对症下药,针对她的一些特殊情况,妈妈要多关心她,多和她交流谈心,老师也要如此。让她感受家庭和学校的温暖。放学后我们来到水竹想把村刘顺香家,她妈妈一人默默的坐在沙

发上。看见我们来家访,晃晃悠悠的站起来给我们让座。一进家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黑白照片,简单的家具,一张四方桌,几张椅子,一台很旧的电视可以算是值钱的家当了吧。

刚一坐下,还未开口,这位母亲的眼眶便红了,刘顺香妈妈向我们反映了一些她家的情况:她们本是三口之(转载需注明来源wwW.)家,虽不富裕但是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年前张燕的爸爸得病,经过两次手术,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十几天前再次发作,离开了她们母女,离开了这个家。她由于过度忧伤和疲劳,也患病多日。孩子请亲戚朋友照顾,看了她的回家作业,也发现了她作业马虎、学习也不够理想。常常还发现她夜间偷偷地哭,吵着要爸爸--------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同刘顺香学的速度慢、厌学有着复杂的原因,要帮助她除了耐心更需要爱心。让她时时处处感到同学、老师在爱她,关心她!了解她的所想,关心她的情绪,多一个拥抱,多一个微笑,多一次理解,不是强调她作业做得够不够好,不是需要她一开始就要成为最优秀的孩子。她是在该得到理解的时候没有得到理解,是在该拥有老师关爱时没有得到关爱,是在她该得到家长帮助时没有得到帮助。这时作为老师我决定重新出发,从心出发,慢加等待,爱加理解,注意家校交流沟通,让孩子重新找到自己。

家访回来,我马上向街道网格领导反映此事,并为这个家庭申请了低保,让她们感受政府的关怀,在经济上尽可能帮助她们。

并让她帮老师发作业,让她与最能关心同学的孩子做同桌,让她做她期望做得,真诚的发现她的优点,及时表扬;真诚看见缺点,及时指正;对她不责备,对她不发怒。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

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

三、感想

在这样走访的过程中,获知群众心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在成为 “为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的载体,并在逐步成为常态。走进学生家庭,就带去了政府的关怀、学校的重视、老师的关爱,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对话和交流,汇成一股淙淙的小溪,流进学生的心田,必然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心灵的距离,有时就等同于脚下的距离。网格走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

第五篇:民情日记

村里植树日记2014年5月8日晴 今天村里准备栽树,我们没有休息,所以格外的期待,我们早早地起了床,就直奔集合地点。村民都唧唧喳喳地讨论着植树这件事,有的在想像植树是简单还是困难,有的在讨论我们会植什么树,有的在滔滔不绝地传授着植树的技巧。看着农舍里跑出来的鸡鸭,还有路旁开得烂漫却有几分孤芳自赏的意味的杏花,异常地激动,空气中洋溢着兴奋与躁动的因子。

组长刘进带着我们直奔树苗,几个人就扶起了一株树干最粗的,最健壮的树苗,继而为它找个“安身之所”去了。这片山坡因事先挖好坡,左挑右选,选中了其中一个挖的最深的坑,其中一个人扶住树苗,其他组员则一个拿铲子,一个拿锄头,开始刨土,埋根,填土。平时看似简单的铲土掩埋,根埋得不够深,不够扎实,我们又一次拿起铲子动土,并把坑挖得更深,让这棵树以后能更好的在地下吸收水分,茁壮成长。日上三竿,太阳的光辉洒遍了上坡,我们逐渐感到了疲劳,纷纷脱掉了外套,可是把这棵树种好的信念一直根植在心,所以谁也没有选择到山上去休息,都尽己所能地为把它打造为将来长的最好的树做着贡献。

一个半小时后,在我们反复填土,反复夯实基础下,这树总算是顺利栽好,我们站在坡上俯视,觉得它真是众多树中最挺拔,最强壮的一棵,虽然别的组早已有了五棵,六棵的战绩,可是我们依然自豪地认为我们的这棵是最有希望成

长为参天大树的。我们是既要数量又要质量,高兴之余我们又抬起了一棵树苗准备在植一棵,这次可比上次有经验多了,也顺利多了,没用多久,便有成功的植好了一棵,这可虽然显得不如上一样强壮,小小的树架中仿佛有一股拼命向上的力量,我们一改刚开始植树的烦恼,密布汗水的脸上是欣喜的笑容。

第一颗树的种植消耗了我们太多的时间,转眼,我放眼望去,果真是一片绿油油的整齐的一排排杨树,挺立在村主干道两侧,将来为村里的人们乘凉,嬉戏,让村里有了生气,我相信它们一定能在这温暖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本网推荐相关文章:

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党员进社区民情日记[本文共484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