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从拖堂现象看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时间:2024-03-16 14:01:37
从拖堂现象看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本文共2906字]

从拖堂现象看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一、拖堂的危害

“拖堂”莫非是想通过这种手段给学生延长一点学习时间,也就是自己能多讲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用心可谓良苦。其实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也对儿童的身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害处颇多。

其一,“拖堂”有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经过35分钟的紧张思维活动,精神已很疲乏,身体需要排泄,硬撑死憋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和神经系统紊乱。应及时地让其轻松调整、恢复情绪。

其二,“拖堂”既不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殃及下节课的正常教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积极思维和有效记忆是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他们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也浓,余下的时间是由教师采取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前20分钟学习效果加以巩固罢了。下课铃响时,若不及时下课,学生虽然装出一本正经的听课样子,其实他们早已心不在焉。

其三,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张有弛,学习也亦如此。课节安排、时间设置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5分钟内他们动脑动手,消耗了不少的精力,也学了不少的知识,如不按时下课,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心力不足,影响记忆效率和教学效果。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二、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1、过多的追求形式

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的解读,让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措境地,语文课成了一味的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上公开课时,总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增设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或环节,还常常为自己的别出心裁而沾沾自喜。素不考虑这是否是本堂课语言学习所必须的,是否是学生所喜爱的。对这种现象,有一位老师作了富有个性的比喻:他说现在的公开课和随堂课,就如宴席菜和家常菜,筵席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毕竟成本太高,无法天天享用,更何况营养价值并不一定比家常菜高,常常是物不所值;家常菜精心搭配,也能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经济实用,人人、餐餐均可享用。也好比是时装和生活装。时装价格昂贵,欣赏性强,适合舞台,倡导潮流;可我们更多时候毕竟还是需要实用性强、穿的比较轻松自在的生活装。是的,我们在追求形式多样,贪多求全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很多。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简单、实在,讲究有效。

2、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习者因素分析不够,未找准其起点学习能力,就将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教学的信息交流通道,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迫切希望把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也就只好采取单边行动——拖堂;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

3 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

课堂教学中若就事论事,学生常常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感到枯躁乏味。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或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对采用的事例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教育性不强,或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缺乏严格考究,那么就将事与愿违,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方向,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就无异于用“法定”的教学时间去作无效的劳动,导致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上的深化、扩展与发挥是具有方向性的,否则反倒成为滋生拖堂的土壤。我们一部份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拖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课堂教学中随意性太大所致。

4 教师不良个性倾向在教学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已形成共识。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健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相应的个性化的倾向性,诸如行动迟缓、做事拖拉疲塌、事事力求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缓急或性子急遇事不冷静,强迫自己要当即处理好发生的事,这些个性特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就啰嗦重复、填鸭说教、下“暴风雨”,不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求知,常常让学生处于被支配控制的状态。总之。教师个性品质的不健全也是引起他们在教学中拖堂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如何杜绝拖堂现象的思考

1、教学内容由“胖”变“瘦”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任务。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胖”变“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优化。至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应该是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服务的。

2、教学环节由“碎”变“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论述揭示了汉语言的学习规律。汉语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意会”,有时可以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则的限制。因此,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种省去烦琐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整体的把握。因此,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的把握。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3、读书训练由“浮”变“实”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九字诀”:

“读得进”──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要求的那样:“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不要“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咏之乐”。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记得住”──作为语言学习来说,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用得出”──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读写迁移训练的要求,但是在有关部分的表述中还是强调在阅读中“用得出”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练习,通过运用,及时地把学生储备的语言由消极的转化为积极的。

4、教学形式由“花”变“朴”

解决教学形式花哨的根本措施就是端正教学思想,提高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不赶时髦,不抢风头,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追求朴实的教风,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从拖堂现象看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本文共290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