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村集体“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

时间:2024-03-18 16:10:36
村集体“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本文共4967字]

三原县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870户10810人,其中产业脱贫户1806户5056人,均超过贫困总数的48%,产业扶贫成为三原县脱贫攻坚战的成败关键。近年来,三原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依托“南菜北果塬区畜”的优势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出独李药菊种植基地、鲁桥食用菌种植基地、陵前电商基地、新兴光伏产业基地、西阳镇小磨香油基地等14个特色产业基地,探索创新了“四联四强”产业扶贫模式。

一、聚焦问题导向,依托良好产业基础构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

三原县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贫困村贫困户的“贫”仍在于没有产业支撑,“困”仍在于没有产业推动,受观念、技术、资金等制约,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难以改变成本高、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是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的关键,但主体的培育仍然要以扶贫带贫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前提,要选好企业、建好机制才能使项目资金发挥实效,由于主体带贫责任不强、利益机制不完善等,扶贫项目落地难、贫困户分红兑现难等问题屡屡出现,扶贫实效大打折扣。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政府、企业多方参与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三原县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主动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推动符合条件的扶贫产业项目有效落地,变辐射带动为嵌入带动,变“扶持到村户”为“效益到村户”,不断强化政府、企业与贫困村户相互利益的约束监管,规范细化各方责任义务和利益分配,构建了以“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村户+村户联股份”为生产组织方式,政府、经营主体和贫困村户互利多赢的“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

二、坚持试点先行,凸显区域发展特色构建四联四强链接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增强贫困村户的“造血”功能,必须以大农业、大产业带动贫困村户持续增收致富。然而,长期以来,贫困村户发展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问题突出;部分有经济头脑的贫困村户虽然自发做起各自产业,但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市场效应不强,贫困村户受益有限;一些产业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却只注重企业效益,认为缴纳土地流转等费用、招募几个务工人员法发发工资就可以了,与村户利益联结不紧密,社会责任感不足。与此同时,单个产业企业项目支持往往是一次性的,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后续支持缺乏政策支撑。  

精准扶贫脱贫实施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三原县积极借鉴贵州六盘水、榆林赵家峁等地“三变”改革的鲜活经验和做法,考虑到县域内“一镇一品”“一村一品”良好势头、农村专业合作社日益兴旺、电子商务不断涌现、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等优势资源,积极稳妥地在全县14个镇(办、中心)开展“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支持发展区域化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三原县独李镇党委积极把握国家政策机遇,以党建促脱贫,立足镇域实际,着力弥补特色产业发展空白,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利用本地在外创业能人较多的优势,跳出依靠传统粮食生产的思维模式,走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新路子。该镇赵渠村党支部组织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先行一步,多次动员说服本地企业家回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引进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渠村菊花玫瑰产业园扶贫项目,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发展药菊、玫瑰种植为特色产业,创建产业合作基地,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成功实现了“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劳务变工资、技术变股份”的华丽转变,构架起“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涉农银行+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输入、公司运营、按股分红降低风险和成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渠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有效探索,三原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广“赵渠模式”,组织全县14个特色产业基地参观学习,总结经验,逐渐理出一条政府联企业、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联股份,让领航能力变强、特色产业做强、群众收益增强、企业效能创强”的“四联四强”产业扶贫模式。“四联四强”产业扶贫模式突出区域特色,强化各方衔接,推动互利多赢,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让村庄美起来,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也让党组织的责任硬起来,更让贫困村户逐渐富起来,创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三、致力资源整合,激发各方深度融入助推嵌入机制运行通畅

按照“区域组团、连片发展”的思路,逐步构架起“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涉农银行+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体系,采取党组织核心把关、企业基地带动、各方共赢发展和风险利益联结,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全转化、企业优势资源全融合、股份合作全参与和群众增收全覆盖,把镇村、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早日脱贫增收。

(一)组织联结企业搭建平台,促进各类资金滚入。坚持以党建促脱贫为引领,组建临时党支部,整合“四支力量”,强化党组织领航能力,对接联结落地涉农企业,充分挖掘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一是选优特色产业建基地。镇村党组织积极招引当地人投资创办的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创建赵渠村菊花玫瑰产业园基地,种植菊花和玫瑰,这在本地尚属第一家,依托产业园基地,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以村资产入股和贫困户入股方式,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各类资金转化保运转。成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和监委会,吸纳贫困户入会,将贫困户小额贷款、产业扶贫资金、互助资金协会财政资金及相关财政项目资金入股产业园基地,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让贫困村和贫困户在合作社经营利润中按约定比例享受分红。三是“双基联动”强保障。村党组织主动出击,加强与基层信用社合作,建立三原县农村信用社赵渠村金融服务站,将党组织核心引领与金融扶贫、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紧密结合,借助利好政策,解决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企业联结基地创优产业,促进效益最大化。围绕规范产业基地科学有效运转,按照“集中土地流转、合作社管理、公司化运营、打造示范基地”的思路,力促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一是集中土地流转。由镇村党组织出面搭建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全村流转耕地200余亩,以每亩8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到村级服务中心,由村级服务中心与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益关系,打造药菊、玫瑰种植示范园区。二是创办专业合作社。由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创办三原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镇村组织引导贫困户和农户入社,加强对农户产业发展的日常管理。三是公司化运营。允许村集体、农户、贫困户以有效资源、资金、资产入股合作社,参与入股分红。三是打造示范基地。争取政策倾斜和项目落地,以种植为基础,以加工为重心,以市场为导向,全力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基地联结农户拓宽途径,促进各类资源入股。围绕特色产业园基地建设,镇村党组织抓住各类资源整合,以资产、资金、劳务、技术等形式入股分红,推动产业园基地发展成为村级“产业工厂”、农民(贫困户)转变为产业工人,形成了“基础设施股份+互助资金协会收益+集体资产收益”的贫困村可持续收益模式,构建起“土地收益+各种资金股份+工资”的贫困户可持续收益模式,全力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一是村级资产变股权。由村“两委”协调落实农发项目,实施村级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将集体资源变为资产,以资产形式投资入股,收益纳入村级集体经济。二是互助资金变股金。组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成立股东大会,将全村45户贫困户及入会会员变为股东,分别持有不同比例的股份,严格《协会章程》和《议事规程》,协会收益部分纳入村级集体账户,剩余部分按股分红。三是互助资金变租金。充分发挥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作用,村集体出资建设3个连栋温室大棚,建立药菊、玫瑰种苗繁育基地,以租赁形式交给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运营,年度租金纳入村集体经济,同时吸纳群众学技术、自创业、促增收,实现特色产业融合。四是土地变资源。凡有意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群众,将土地统一流转到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与合作社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让群众个人土地持续有收益。五是贫困户土地变股权。贫困户以承包土地地亩形式折算,直接成为合作社股东,入股参与经营,享受效益分红。六是扶贫资金变股金。合理运用上级划拨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与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资金协议》,合理进行配股,年底从合作社净利润中按协议进行分红。七是劳务技术变股份。吸纳有经验、懂管理的返乡大学生、农民工参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获得管理收益后成为股东。鼓励和引导以管理技术入股合作社,在获得劳务收入的同时参与入股分红。

(四)村户联结股份持续增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村财镇管+村户入股分红+产业园基地+贫困户增收”的捆绑式发展,按照共同投资、捆绑发展、比例分红、共同受益的原则,签订相关协议,建立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具体合作方式有三种:一是实施两委+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捆绑式发展。在产业园基地划出50亩地,与20户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协议》,由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共同投资,村“两委”借助产业扶持资金投资40%参与经营,企业合作社投资30%负责全程生产经营,民主评议20户贫困户以农户名义投资30%参与经营,前三年投资从产业收益中逐年扣除。年终收益后,村集体提取10%的管理费纳入集体经济,由镇农财服务中心专账管理用于贫困户帮扶工作;企业合作社提取30%的收益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贫困户提取60%收益,扣除前期投资后获得稳定收入。二是发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带动效应。与25户贫困户签订《务工劳动协议》,吸纳进产业基地务工,通过示范引领,采取日常务工、土地流转、技术学习、业务培训等形式帮扶带动,解决贫困户长期就业增收问题,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无条件配送股份托底分红。将全村45户贫困户全部纳入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会员,无条件配送股份,参协会收益分红,直至完全脱贫固定增收为止,既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便利,同时协会资金年度运营收益中获得相应股份分红,确保了贫困户集体脱贫顺利推进。

四、注重集约效应,统揽各方共赢发展彰显模式运行综合成效

我县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营时间虽短,但得到群众大力拥护,取得初期综合效益,形成了“领航能力变强、特色产业做强、群众收益增强、企业效能创强”的“四强”格局。

(一)领航能力变强。将脱贫攻坚始终作为统揽农村工作、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之初,及时选派“第一书记”,派驻“四支队伍”,组建临时党支部,准确把握产业扶贫重点,积极招引本地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动员,统一群众思想,确保了项目顺利落地;项目运营以来,党支部积极跟进,配合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村级治理体系,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党建促脱贫,真正把抓党建的实效成功转化为服务脱贫攻坚的实效,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特色产业做强。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将5家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村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硬化产业园基地道路3公里,建成U型渠5公里,新打机井3眼,搭建变压器1台,并以资产形式入股,破解了贫困村发展带动难问题。目前,该产业园基地种植苦水玫瑰45亩、大马士革玫瑰80亩、千叶玫瑰50亩、中天玫瑰25亩,套种金丝皇菊50亩、小皇菊40亩、河北香菊30亩、贡菊35亩、杭白菊45亩,产业园基地发展已初具规模。

(三)群众收益增强。加大了政策扶持,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缺、技术难问题,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注重培育专业合作社,又注重组建互助资金协会,吸纳贫困户和60余户农户入社入协会,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金融信贷、产业扶持、互助协会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村级资产、互助资金入股年度收益迅速增加,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土地流转为群众年度增收达16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度收入突破1万元。

(四)企业效能创强。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盘活了村级各种资源,实现了企业产权经营多元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目前,该企业已自主研发玫瑰精油、菊花茶等8种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年经济收入达150万元,赢得了客户青睐。

五、积极总结经验,紧扣关键要素推动区域扶贫模式发展壮大

(一)党建扶贫是龙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各方协作作用,带动农村专业组织发挥经营主体优势,引导村集体将固定资产、扶持资金等,采取入股等方式整合到农业产业上,促进农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社会和谐发展。

(二)选准产业是关键。资源依托于产业,才能得以利用;产业依托于企业,才能得到发展;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产业扶贫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依靠市场主体研判市场趋势,瞄准市场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引入的市场主体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产业是“健康、绿色、生态”的特色产品,与当前市场消费者追求的需求刚好同步,能够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贫困群众“有收入、可持续”。

(三)精细管理是基础。充分考虑各种资源,兼容各种贫困主体,把产业扶贫作为基础来抓。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充分整合本地各类资源,使各类资源有效发挥作用,生产经营实行专账核算,镇政府、园区代表、农户代表等组成监督管理小组,对贫困户占股收益实行动态监督管理,并建立适时退出机制,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四)久久为功是保障。脱贫攻坚需要久久为功,下足绣花功夫,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兼顾,不断补齐产业扶贫短板,积极研判应对市场风险,健全完善产业扶贫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实行捆绑式合作共赢,推进扶贫产业又准又好又快持久发展,确保扶贫产业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村集体“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本文共496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