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

时间:2024-03-11 03:16:40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本文共6195字]

第一篇:《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教育专著也成为大家案头的必备品。《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生本的理念,传播着先进的教育思想。阅读全书,既有从文化层面上对生本教育的诠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更有对当今教育问题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等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学习。教学的核心是感悟,因为学生的心灵和大脑是感悟和情感奔跃汹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到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

“毛估估”故事充分展示着生本教育理念,诠释着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毛估估”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进行这样的类比: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为了放心天天称重惊扰它。我们不必质疑孩子自己学习的效果,学生本能地生长,自由地发展,到了结果的季节,就会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本质,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多么简单的道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我的思想开始与生本产生了共鸣。那就是学校要从依靠教的教育教学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在教育实践中,它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吗?对于我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性,学得十分被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感谢访问WWw.)发展过程。

因此,我每课时都设计好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便于教师实现课时学习的三维目标,同时收获很多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机智地处理这些惊喜,以免扼杀一个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实践证明: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

第二篇:《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的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让学生真正成长的教育实践的指向灯。而关于“生本教育”,从事教育5年的我,也只是肤浅的认识。经过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感受很深。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的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眼光转向了教室里的学生们,我要把自己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课堂。我改变思路、模式、策略,践行生本的理念。课前布置预习,准备工具,引导他们先自己学习,再把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我通过个体先学,小组交流,小组登台展示,让他们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无论是学习还是德行表现,都主动了,有效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兴趣哪里来?来自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发现是学生认识的提高,是尝试成功的体验,是克服困难的胜利,是那份如学登山的快乐。我组织班级学生开设了一堂生动的关于“叩响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我将班级同学自由分组,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根据他们自己制定的计划去准备。在汇报课上,两名主持人表现的很棒,积极鼓励每个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组的作品,有手抄报展示、自己诗作的展示、诗歌朗诵比赛等各种形式,学生的参与性极高,此次汇报展示会改变了传统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做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与,也让我对班级同学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正如你要孩子起床一样,他不起床,是因为没有一件比睡觉更好的事情刺激他。我们用“教”呼唤他们,他们的情绪会更加糟糕。如果我们去春游,就用不着“叫”,他早就醒了。因为这时的春游比睡觉更能吸引他们,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我所教授的三维游戏制作中,我并没有一上课就让同学们参与到制作中,而是先让他们体验游戏的乐趣,喜欢上这个游戏,然后由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某个模型,让同学们真正体验到自己也可以完成游戏中的模型。

二、全面依靠学生

学生是我们依靠的坚强后盾,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在书中,郭教授把生本教育改革比作换引擎的工作非常形象。虽然我对生本教育还是在学习中,但是看到郭教授的生本课堂的实例,让我看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的真正转变,这种变化正是决定谁是引擎的操作者,教育者要乐意将引擎献给学习者,才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老师并没有在思想上完全将包袱放下,我现在也是这种情况。尽管课堂上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是一种进步,但是还是流于一种形式,教师还是按照自己潜在的设计,默默影响着课堂。例如教某篇文章,老师事先悟到某个道理,总想让学生在分析时也要发现自己悟到的那个道理。这种不彻底的理念只能让课堂变得形式主义十足,作为教师的我们的这种“执著”精神要摒弃。

我很惊讶郭教授的观察和总结能力,他经常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的事情上类比教育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催熟西瓜”和“大棚蔬菜”,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既要帮助他们成长,又不要惊动他,这就是郭老师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实际孩子的成长,就是对教师最大的补偿。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的多,就学的少。老师把一切讲的透彻,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要孩子的感悟。一切要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读了这篇本书,真的获益匪浅。学习生本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兴奋地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我一直坚信郭教授一句话“学生的问题找学生来解决”。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模式的影响下,学习变得很被动。我现在经常让他们帮我想许多点子,解决了很多问题。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让我们期待教育春天到来的那一天吧!

张燕

2014.7

第三篇:谛听教育的春天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文章来源: ……此处隐藏971个字……,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的多,就学的少。老师把一切讲的透彻,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要孩子的感悟。一切要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读了这篇本书,真的获益匪浅。学习生本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兴奋地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我一直坚信郭教授一句话“学生的问题找学生来解决”。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模式的影响下,学习变得很被动。我现在经常让他们帮我想许多点子,解决了很多问题。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让我们期待教育春天到来的那一天吧!

第四篇:《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谷志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每每读到这诗歌一般优美而睿智的教育哲思,我都会受到深深的触动,《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再读《谛听教育的春天》,自己的教育认知又经历了一次洗礼,理论智慧的阳光照进自己几年来的生本实践,多了一些感悟,少了几分困惑。下面就是我阅读和反思的一点体会和收获。

生本教育是指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本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生本教育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性和潜能的发挥。

反观我们的教学,我们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以为要求细了,讲得清了,便会达到我们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期望。其实却费力不讨好,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中,他们不必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最后是懒得想什么。反之,如果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环境中学习,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孩子的天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乐学,自己去主动内化、积累、创新,那么学生获得不单单是知识,还有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提升。

我们总是慨叹,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更无从谈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读后感《《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原因何在?如果教师在课堂只把目光锁定于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做题,得高分,甚至有时杀鸡取卵,竭泽而鱼,一切为了分数,那么扼杀的将是学生生命的活力和自由,其恶果必将是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变得懒惰和厌学。更可怕的是学生的心灵受到戕害。记得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邀请中美两国高中毕业生做交流,美国12名选手都是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则都是被北大、清华、香港大学录取的优秀学子,其中价值趋向考察的结果发人深思。主持人分别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一位选择“美”之外,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财富”和“权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这些众里挑一的精英热衷的眼前的利益,换而言之,功利已经熏染了这些孩子的心灵,也蒙蔽了孩子的眼眼。

那么,今天我们怎样解决教育这个难题呢?郭思乐教授在《谛听教育的春天》中用极富智慧的比方给了我们破解难题的秘方。书中写道:邓小平是怎样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个难题的?把土地还给农民。是啊,我们攻克难关的钥匙就是开展生本教育,把学习还给学生,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生本教育是智慧的田野,每一个在课堂上的孩子,都像是一粒撒在田野沃土里的“种子”,他们需要阳光、水分和温度,但有了这些,他们就自由自在地成长为本来应该成长的那个样子。给每个学生一份自己的土地,让每个学生满载着不完善蓬勃生长,在生长中实现更高级的完善。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才是教育的归宿。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谛听教育的春天》和生本教育的思想为我们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开启了一道大门,让我们乘坐生本改革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和学生一起领略沿途迷人的教育风光,享有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第五篇:《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王九琳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教师读书心得(2014-2014第一学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王九琳

近期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思想教育随笔》一书,并在郭思乐的博客上拜读了一些文章,让人感叹,感叹之余不禁反思。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一切为了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最为熟悉不过的话语,可是,常常,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中,它却失了本色。如同文中描述的“出于丰富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责任感,就会不相信小猫的学习本能,就会对它施以严格之教,比如给它先讲跳的意义和方法,指出它今后生活的出路在于跳,我会讲呀讲呀,小猫昏昏欲睡,而我决不会睡,因为我已经暴跳如雷,对于小猫的不自爱感到十分痛心。于是我认识到德育为先,不是因为德育重要,而是因为我要维持教学秩序,于是,于是我就痛批小猫,我在这种状态下度过我的教育生涯,而小猫也就在这样的痛苦中长成大猫,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补上腾那的一课??”暴跳如雷、对小猫的不自爱感到十分痛心、维持教学秩序、多么形象的描述!“我在这种状态下度过我的教育生涯,而小猫也就在这样的痛苦中长成大猫”让人心头为之一颤,多么的让人悲哀!

可是,在教育教学里,为什么不能把随处可见的类似秋游的东西,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被我们所用呢?

这学期我担任二、三年级的英语教学。面对一群活泼可爱好动的小精灵们,还真得用“类似秋游”的东西“忽悠”他们。尝试的一些教学活动挺有效,如“一起作业”中训练单词、操练对话的“打地鼠”“单词大灌篮”“魔界暗语”“阻击僵尸”等游戏,孩子们超爱。课堂上尝试的不少教学活动也以游戏的形式呈现,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是的,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理论是真理。“ 舍得,等待,让果树生长而不是总开花给人看,直到得到它真的可以开花了才开花,让馒头有时间在不开盖的锅中得以蒸熟??”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如果是“太阳”,无论“太阳”多低,我们总是比它更低,要站在“太阳”的下面,让学生享受美好的学习生活,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本文共619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