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电影无手老师教师观后感】

时间:2024-05-04 14:01:42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电影无手老师教师观后感】[本文共5218字]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1

无手能书彰意志,热心教育更本色。
身残志坚,浑身正能量,就是无手青年马复兴的人生之路起步时的装备。靠着这些装备他的人生之路灿烂辉煌。
身残志坚,我们并不少见,无手而书,就足以说明他的志坚。马复兴老师最难得是他浑身正能量。也正是这点他才更辉煌。正是他对教育事业朴素而真挚的热爱,才是得他自愿用自己的工资为学生添置学习文文具;才是得他不顾身体残疾克服难以克服的困难把流失的学生找回来。才是得他强忍屈辱在白灰场地用自己的嘴捡起学生的工钱。
这一切最关键的是他浑身正能量。
他对教育的热爱是真挚的。开始也许是朴素的,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对教育的热爱就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他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过多么深厚的教育理论,一颗爱心就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做出了超乎寻常的业绩。
他没有上过大学,有人问他遗憾不,他用无手的双臂写下了"我已经上了大学〃。这句话耐人寻味,是的,他用生命读完了社会这所大学,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他所学到的,是任何大学都无法学到的,却远远高于其他学校。
他是艰苦年代中国农村教师的写照,也是那个年代中国教育的骨骼。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有些事看起来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永远是不落后的,是无法忘却的!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2

《无手老师》是一部具有感情色彩的励志电影。讲述了麻尔村学校教师马复兴在双手残缺的情况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贫困山区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动人事迹。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电影中的马复兴是感动中国的人物,他的故事让人动容,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思索,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不认输不服气敢担当有责任。马复兴幼年时因意外失去了双手,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长年累月用断臂夹住笔练习写字,他身残志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意志坚定不向命运认输,没有手的他以优异成绩念完高中,当他满怀希望地填报高考志愿时,班主任的一番话刺痛了他的心,残酷的打击他几乎绝望,但是他仍没有放弃,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担任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当他听说自己可以当老师的那一刻,他开始了“艰难”备课生涯,学写黑板字、学画画等。他没有双手,字却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为了提高学习教育,充实孩子们的生活,他四处跋涉去听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由于他在的贫困山区小学,孩子的失学率较高,他就连自己那点微薄的收入全部用在了孩子们身上,为他们买学习用品、买鞋子、交学费等。马复兴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伟大形象,也是对最美乡村教师最好的诠释。

马复兴老师在遭受挫折和打击之后,依靠执著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充满希望,他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审计人要以马复兴老师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审计事业出一份力。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3

《无手老师》这部影片不同于我们日常接触到浓稠到甜腻的那种“心灵鸡汤”,它的拍摄手法朴实,但却最接近真实,非常值得一看。在离场时,我注意到许多观众在擦着眼角,我的内心也涌动着的难以言说的情绪。

影片是根据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回族教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拍摄的。马复兴是一位自幼失去双手、身残志坚的乡村教师,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一个个去找,将失学辍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每个月都入不敷出,大部分收入捐赠学生,补贴学校;甚至供养,资助学生上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每一个学生,感动每一个人。不禁让我感慨,这是当今真正所谓的师之魂!

代课老师马复兴,经历人生不幸,各种异样眼光,命运终于给了他机会:他成为了一个小学代课老师。他倔强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片中马复兴那被高原烈日拉长的身影和满眼黄土却闪烁希望之光。是何等的震颤人心,就只是因为那么一个简单的信念和职责!

马复兴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忽然想化用评论名家傅小石的一段话,大意是:”他残破的人生,苦难的命运,残缺的双手——和一颗完美的心。”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3

《无手老师》一部公益励志片,承现一个动人、真实的故事。在观看后,带给我如此多的惊喜、精彩和感动。

马复兴老师年幼时因意外失去双手,村里人、姐姐、同学、老师都看不起他,说他是废物,但是他没有想命运低头,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学习用脚、断臂写字,写得一手工整的好字。听说要当老师的消息后,马复兴满怀希望,努力、认真、“痛苦”地准备板书。妈妈劝说复兴放弃,但是复兴怕错过一次机会,再也没有了。他写得鲜血直流,仍旧继续练习写板书,抓住每一次机会。当上代课教师,马老师30年如一日,诚恳做好每天教书工作;为开展有效课堂,与其他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为每一个学生能有学习的机会不断与家长沟通;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孩子买本子、笔等学习用品,默默为教育事业奉献。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4

无手老师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铸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缔造出一个个梦想与情怀的奇迹。

看完这部电影时,一股莫名的力量涌入我的心头,就像那大海里的浪花,一个接着一个涌进我的脑海,顿时,脑海里一片空白,慢慢地从心底冉起一股暖流,你的身影或许永远也挥之不去。我知道这是一个属于你的真实故事,因为导演并没有多用华丽而炫目的手法来修饰。朴实而沉稳的“角色”也略显生涩,甚至可以说无任何“表演的天分”。是啊,谁又是人生舞台上天生的“演说家”呢?我没有离开,而是在泪眼婆娑间与你共同历经了一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厚德载物的精神境遇。究竟是什么,让你在逆境中如此的坚强不屈,保全身心?是信仰!是你那坚守的信仰——“做祖国有用的人”,让你成为强者,让你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痛苦,让你历经重重矛盾与纠结,仍能在梦想的路上扬帆远航。

你没有双手,却写得一手工整好字;你没有双手,却画得一手精湛好画;你没有双手,却给贫苦的孩子们描绘出一幅美好蓝图;你没有双手,却给孩子们插上了希望的翅膀。是你,让他们懂得知识的可贵、学会展翅高飞的本领,想要去做祖国有用的人。

你常常会将那一句:“无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得更好”挂在嘴边。这是你前进的方向也是动力,更是一种强烈地奉献意识与事业心,无手并不等同于无为,奋进路上,你那艰难的身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感染与激励着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担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敢于承担、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事、亲友的信任与尊重。

而今,在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时常会将爱岗敬业挂在嘴边。爱岗敬业不是夸夸其谈、尽心尽职也不是纸上谈兵,梦想不是那一瞬间的智慧与激情,它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懈与执着的行动力来实现。

这时候,我想起了音乐大师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张海迪…….雨果曾经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全身心。是的,命运之神没有特别的眷顾某些人,却教会某些人面对扑面而来的困难,决不低头屈服。解救自己的机会,就是自强不息,就是奋斗不止。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做得真的不够,因为有手的我本可以比无手的你做得更多,更好。无手老师,感谢你,是你让我重拾斗志,懂得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坚守让信仰闪光,奉献让生命绽放。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电影《无手老师》,出发点应该是希望我们老师学习马复兴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以及“历经沧桑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超越精神。

不知为何,我不太愿意将这部影片单纯地与“苦难”、“励志”、“无私”等字眼划上等号。这部影片并没有向我们投来无数个“催泪弹”,但看完后,却让人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觉得马复兴是幸福的,除了失去了双手,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他打开了好几扇窗。

就像他最终在获奖感言地时候说的:我有三个愿望,第一个,能够像正常的孩子在学校里念书;第二个,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个,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三个愿望都实现了,不但能正常念书,还是班上的佼佼者,不但能正常地工作,还从代课老师转了正,不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娶了个漂亮的老婆,生了两个懂事的女儿……最后,还有一个当火炬手的大惊喜从天而降,你说,他是不是很幸福?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如果按照他一样的三个愿望,我们是不是早就超额完成了,但扪心自问,我们会感到幸福吗?都在完美与不完美中挣扎,都在贪念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还不够多。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5

首先,来说说这部影片的男主角,马复兴,也许你会觉得他除了失去了双手之外,呈现在众人面前的都是完美的一面,他第一次在高考志愿上写上“北大”二字时坚定的眼神,他对他的兄弟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学时的坚定,遭到别人欺负的时候,他像阿甘一样,用奔跑的姿态,拯救自己的灵魂,又在得知可以当老师时,同时用奔跑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自己似乎获得了重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并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又在课堂上,因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不经意间,似乎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方式,演绎了一段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

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说,马复兴的形象是完美的。

其实不全是的,他有过绝望,得知自己不能考大学时,差点结束了生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生命应该是晦暗的,他放羊时的表情是淡漠的,目光是呆滞的,甚至,连别人的讽刺令自己一度崩溃,傻得要将自己狠狠掩埋在泥土里。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是,他因为老婆的一句话大伤自尊,不仅嘴不饶人,手也不饶人,那个画面让人觉得,一个爱生如子,为了一个孩子重返学校,都能忍气吞声地在砖厂地上捡起老板扔下的满是屈辱的硬币的人,很难想象,怎么在自己的老婆面前,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这就是真实的马老师,有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人生——观《无手老师》后感

再来说说他的母亲,一直将“尕娃”这样的昵称挂嘴上,她一直为儿子打气并安慰儿子:真主会给你一双手,一双心中的手。

同天下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当儿子焦虑地对她说:上不了大学,没有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该怎么办呀?

她坚定地说:一辈子什么都不干,阿妈也养你一辈子!

看着儿子苦练粉笔字,她心疼得恨不得将自己的双手替换给自己的儿子。

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然而,这份爱同样折射出母亲的一点小“自私”来,他心疼儿子,却希望儿媳妇多做事,得知儿媳妇转正后,却又担心人家会瞧不起咱家,会离开自己的儿子……

这份矛盾,这份担忧,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有母亲不完美的一面。

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人生——观《无手老师》后感

再来谈谈马老师的妻子,漂亮能干,多数情况下善解人意,却会在马老师资助别人的时候,开始动摇,尤其是自己的工资是对方的两倍的时候,也会有心理落差,也会抱怨,也会计较。

还有马老师的学生,我想不可能是完美的,却也做了很多令人感动的完美的事,第一次见马老师在黑板上写“无手老师”四个字时,流泪了,也会悄悄地用黑板擦帮老师压住课本,以免翻页,还为马老师制造惊喜,赢得爱情,长大后,又会回馈给马老师女儿对父亲般的爱。

……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完美中伴着完美,因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成长中的人。

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都知道,116分钟的电影时长,无法浓缩一个人几十年的漫漫长夜,但塑造每个人物形象时,很用心,他想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人生。

那就是,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人生。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6

2017年的最后一个周五,按照区教育局的安排,观看了电影《无手教师》。

《无手教师》是根据 “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获得者马复兴的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电影。马复兴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1958年的深冬,马复兴降生在下麻尔村一个普通的回族农家。不幸的是,他诞生四个月后的一天,在火炕上爬动玩耍的他,不幸掉进了嗤嗤燃烧的炕洞里。由于没有及时发现,他的两只手被烧焦了,还有后背、胸部……从此,马复兴失去了双手。很巧合的是我工作的前十年是在甘肃的临夏,甘肃临夏和青海湟中从地理区划上讲都属于河湟地区,有着相近的民族构成、自然风貌和文化,所以,对马复兴工作的地方应该有更深的了解。电影首先感动我们的当然是马复兴这个人。马复兴首先是一个朴实的人,这种朴实,首要地当然是来自于马复兴这个人,与其他正常人相比,马复兴没有手,他是个残疾人,这种残疾让他有了不一样的经历,体味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其次来自于他所成长的这个环境,在青海湟水流域,多民族杂居,主要有回族、藏族、保安族,当地以花儿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这一方贫瘠、高寒的土地,滋养了他朴实的居民。剧中的马复兴也好,村支书也好,乡上的书记也好,还有村里的乡亲也好,甚至于石灰厂的不可一世的老板也好,其实都是这方土地上卑微的生命,这种卑微最是能打动人。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需要在影视的角度审视。但如果从影视的角度去审视的话,这部影片其实很难算一部优秀的影片。

首先,故事不是好故事,整个电影下来,所选取的故事并不具有一个明确的主线索,各个故事之间是散的,聚合得并不好,给人感觉就像是小学生作文一样,整个故事并不能够打动人。

其次,从演员的演技上看,演技也是不合格的,好多镜头都给人一种小学生背诵课文的感觉,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背台词。再次,服装道具方面似乎也不合格。马复兴头上戴的帽子和戴法,以及小学翻新落成仪式上赵玉华头上所带的纱,都不合适,道具师还需要再下点功夫才行。

最后,剧中的语言,那一声一声的普通话念出来的“尕娃”和老校长纯正地道的地方音之间,产生的那种强烈的对比,对一个会用纯正地方音说“尕娃”的人来说,听起来真的很不是滋味。要么你就全部用普通话,把“尕娃”换成“孩子”或者“娃儿”,要么你就用地道的地方音来说“尕娃”,用普通话来念“尕娃”实在别扭得很。

最终总结起来说的话,人的事迹是好的,但是在影视表现方面还需下工夫,电影实在不是一个好电影。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电影无手老师教师观后感】[本文共521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