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读《种子课2.0》有感

时间:2024-02-21 20:28:36
读《种子课2.0》有感[本文共1425字]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tangyouyu”为你整理了这篇读《种子课2.0》有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读《种子课2.0》有感

作者:磐安县尚湖镇中心小学 曹巧君

有幸听过俞特的课,课堂上,看到了学生的活跃与思维上的语出惊人。前几天刚刚看完俞特作品《种子课2.0》,真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不是理论,而是列举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有《一分有多长》《体积与容积》,《用字母表示数》《乘法分配律》等。在读到除法的竖式计算时,俞特提到了许多老师在教学上会出现的情况,顿时觉得感同身受,同时俞特的特别的解救方法也给了我一些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以上这段话,是俞特的种子课1.0中有的内容。从这段话中,我们就知道种子课的重要性,他是生长课的基础。像这样重要的种子课,教师需要认真细致地去备课,还要反复的思考,与同事切磋其中的细节,让孩子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种子课的课程时间上的分配可以说是比较繁琐的过程性的分配。如在本书中,俞特提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时,学生都可能出现延续了加减以及乘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而这样的想法明显是有错的,出现这种错误时,俞特也提到了教师通常会用到的三个策略。一是“震”字诀,二是“吓”字诀,三是“拖”字诀。我承认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曾使用了这样的策略。于是,确实出现了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学生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少呢?我也曾自己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其实是教师给的,引导的。学生有问题,你应该怎样给予孩子一些回答与引导?或者你应该怎样来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思索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自己在教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些距离。尤其看来俞特的教学分析之后,才知道自己对于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入。

从教学的时间上看,如果用上一些策略,时间当然非常充分的,基本上用了10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用剩下的时间来做很多的题目来进行巩固。而第二种的环节上的设置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就很明显地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揣摩与理解竖式的正确写法。而我们常说数学课是学生的思维训练课,如果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好想的,那么数学将不再是数学。

所以,俞特说,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平常的我们的课堂的快并没有真正地快起来,而是对数学内涵的省略。这样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让学生理解到数学里面的本质,才能有更多的思考,这样也才能和学生有更多的共鸣。

我们的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数学学习的差别,从儿童真实可见的经验入手,学生则会十分乐意参与进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地理解数学。有时候,我们只是改变一个词的说法,也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更加地贴近老师,更加的贴近数学了。这些改变,也许是我们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做的思考。

《种子课2.0》这本书,给我们数学教师新的认识和启发,当放下这本书的时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就该认真地思考,今后我的课堂,要怎么更好地面向全班学生,我应该怎样去教对数学课。如果只是仍然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的不进步,更多的则是教师的不作为。今后,砥砺前行,我会一步一步去前进。

《读《种子课2.0》有感[本文共142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