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草根也能成大树——读《成长•路径》有感

时间:2024-02-24 03:16:41
草根也能成大树——读《成长•路径》有感[本文共2625字]

草根也能成大树

——读《成长•路径》有感

捧读《成长•路径》,真切的感到自己的浅薄,起初时有些须嗤之以鼻,他们能有什么不同的,不就是发表几篇论文,上过几节优质课,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越读越感到那些质朴的文字,真的榨出了我身上的那个“小”来。诚然他们不是什么大家,他们虽然微小,但是他们并不渺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践行了“人一旦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这句话,正因为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教育梦想,一直在淡然的阅读、睿智的思考、执着的行动,如同苦行僧般的在教育的这条坎途上执着地走下去。纵观他们成功的过程,其实很很简单,就是:阅读——思考——行动,但是这样简单的过程需要傻子般的执着,坚持一个月是作秀,坚持一年是可贵,一年一年的坚持下去就是成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阅读、思考、行动的源源活水,草根才能萌发、壮大,长成参天大树。

一、读书能创造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教育越来越为过多的现实功利要求所困扰,教育的高雅也正逐步让位于需求的庸俗这一情境中,人们曾经有过的教育梦想和人生追求也大多难以寻觅”(冷学宝)。如何寻觅曾经的梦想和人生追求,阅读!阅读可以唤醒人心灵深处潜在的追求高尚的意识。就是读书,悄悄地改变了张忠诚老师,正如他自己所言:“一个教师,无论他的起点多么低,无论他多么平凡,无论他所处环境是城市中心的学校,还是远离城市的偏僻乡村学校,只要他善于读书、思考,坚持读书、思考,都可以发展起来,成长起来。”

“不读书籍,便没有教养。”,读书能力是一个人“有教养”的根本要素。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教师不要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或许有人会说,“靠网络阅读不是也可以么?”阅读书籍和阅读网络是不同的,差别主要是有无“思考时间”。网络与电视一样,基本上是“看”,是“即时性”的,没有思考的余地。后者尽管能够极快地得到信息(能够速读和乱读),却不适于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书籍这一模拟式的媒体正适合于“精细地阅读”。书籍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反复阅读、可以写眉批,自由自在;可以同作者的对话;也可以留下自己“思考”的证据。

说到阅读,又不得不提起读李希贵先生的《为了自由的呼吸》时,印刻在记忆中很深刻的一个场景:“每次阅读时,爷爷总是要认认真真地把手洗的干干净净,然后双手捧出手抄的书,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认真阅读。阅读完毕,爷爷还要仔细把书收好,再郑重地锁到柜子里。”在这里,老人表现出对书的尊重、皈依、敬畏让我们今天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难理解,就是因为我们很多人真的回到“刘项原来不读书”的时代。这个社会太浮躁,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坐下来读点书,写点东西,做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指出,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阅读是和智者对话、交流,捧起书来应当有一种敬畏感,教师要耐得住寂寞,不为世俗的纷扰迷惑,要有一颗淡泊的心,整个社会虽然很浮躁,但是作为一个阅读者,要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想想我读大学时泡图书馆的积淀,才能让我在课堂上敢为人师,不至于太误人子弟,才能成为有“教养”的老师

高青老师一语中的:“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都必须和丰富的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教学智慧”

二、思考也会让“野百合有春天”

“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又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践行这句话,所以我们就“泯然众人矣”,然而书中的这些老师们他们真正的思考了这句话,并认真的融入到他们的阅读中,因此他们就和我们有着如此大的差别。

阅读需要思考,我们不能做两脚的书柜,人不是只装粮食和消化粮食的器物,人只有思考了才有自己的判断,正如秦晓华老师所说,只有思考了才能怀疑,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当前我们教师很多时候抱怨,“学生怎么了?越来越不会思考,越来越不愿思考”,为什么不思考,我们找自身的原因了没?试想我们教师如果不思考,何以要求学生思考,“以师昏昏,使生昭昭”,这不是典型的“己所不欲,强施于人”吗?只有教师有思想学生才有思想。只有思考的脑袋才会创造思想,秦晓华老师的学生不是明例吗?没有秦老师的深刻,怎能有“薰”出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必须要在阅读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思考,这让我确实尝到了甜头:在《徐州教科研》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论文《教育惩戒——教学管理中的一剂苦口良药》,得益于对“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是不是万能的?”的思考;第一篇市教科所获奖论文《班级管理怎一个爱字了之》源于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考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起来,才能划动教育的这艘大船;我带的第一批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毕业,若干年后,学生这样在信中写到:“老师,正是你的思想让我学会了思考。”……这些无不凝聚着我的思考。这绝对不是炫耀我的成绩,在这些有成就的老师面前,我没有可以炫耀的东西,在他们面前“晒晒”我的所谓的成绩,只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即使我们再普通,只要我们阅读了,思考了,就会有收获。

在《成长•路径》这本书中,这些老师的思考有着他们自己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这些“地皮式”的小小人物,也有着这种执着的思考意识和思考精神,想来我们的思考也会有深度和广度,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从地皮上“冒”出来,成为“草皮”,成为大树。因为今天的草根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今天的大家就是昨天的“草根”。

三、行动着的思想才会“容光焕发”。

阅读了,思索了,怀疑了,便会形成自己的思想,思想需要落实下来,落实思想就需要行动,秦晓华老师“清醒的生涯规划意识”;魏星老师“本色的语文”的追求;刘杰老师“强烈的目标意识下,迸发出的成长的动力”;曹玉辉校长“现实的‘乌托邦’教育之旅”……他们的成功无不昭示着这样的道理:没有行动参与的思想,就是一具思维的空壳,绝对没有生命力,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危险的,只有用行动检验的思想才会恒久远。

把自己的思想附着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上,这样才能让我们普通的教师真正体会阅读、思考的快乐和价值。我申报的徐州市教科所的个人课题《农村家庭家长教育主体意识弱化和缺失现象的研究》,虽然没有获得优秀课题,但是我真正的进行了实践,我把我阅读的理论、通过思考获得的想法实践在我的课题上,确实让我获益匪浅。

现在回忆课题的研究过程真的经历阅读、思考、行动这三个环节,阅读陈鹤琴《家庭教育》,结合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和思考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家庭状况,把对学生的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使得班级管理特别的轻松。对学困生的转化,不再仅仅停留在说服教育的表面上,而是更加深入地从他们的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很多学生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从“给学生谈”转而“给家长谈”,这样一个大转身,使得班级管理、班级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使我难忘的一个学生王志鹏,几乎走到了违法犯罪的边缘,很多老师劝我“让家长把这孩子领回去”,简单粗暴的方法确实省事,但是孩子是无辜的,“对孩子要做向善的价值假设,不做向恶的预设”,我及时的和家长联系、沟通,和孩子谈心,鼓励他,让同学帮助他,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通过课题的研究让我认识到,不行动的思想是空虚的,行动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的成长。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我读《成长•路径》这部书最大的收获。

《草根也能成大树——读《成长•路径》有感[本文共262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